蒙古国新总理刚上任,便将中蒙之间的“边境遗留问题”摆上了台面,为表示同中国的友好诚意,中蒙还达成了3点基本共识,可以说相较于以往,蒙古国在对待中蒙问题上,态度发生了大转弯,那么,中蒙之间究竟还有哪些边境遗留问题?蒙古国为何在这时提出处理这些问题? 中蒙边境有哪些遗留问题 中蒙边界东起内蒙古满洲里西北侧的646.7高地,向西直至新疆阿勒泰北侧的奎屯山,全长4710公里,横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三大地理单元,内蒙古、新疆以及甘肃三大省区与其接壤,而中蒙边界线则占蒙古国边界总长的57%,实际上,早在1962年中蒙便正式签订了边界条约,明确划定了两国边界线,解决了所有领土争议问题。但实际上两国的边境近年来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日前中蒙召开的新一轮边界联合委员会会议上,中蒙达成了三方面基本共识。 首先是蒙古国愿意配合中国,加强边境地区的森林建设,共同建立边境森林和牧场火灾预防机制。要知道,多年来,蒙古国沙尘暴一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问题,蒙古国国土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光是戈壁沙漠面积就达到了40万平方公里,占其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并且这些沙漠又多位于南部。
由于过度放牧,蒙古国荒漠化问题十分严峻,全国76%的土地已经荒漠化,加上蒙古国对环境治理不够重视,导致春夏季节必会出现极端沙尘暴,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内蒙古、甘肃、宁夏,以及京津冀等华北地区,今年甚至突破了秦岭、南岭等地理屏障,南扩进入四川盆地,就连广东、海南等地区也受到了波及。 除了沙尘暴,火灾问题也十分严峻,由于蒙古国边境治理不到位,加上严重缺乏预警联动机制,2020年蒙古国东方省草原大火就曾借着西北风,一路蔓延到了我国的呼伦贝尔边境,我国出动了超三千名消防人员、调集数百台设备,苦战两天才将火势控制住。然而这场大火直接烧毁了120平方公里植被,又进一步催生了沙尘暴。 相较于以往逃避问题,这一次会议上,蒙古国开始主动聚焦边境环境治理,实际上侧面也说明蒙古国此前并非没有意识到在环境治理上的不足。只要能够配合我国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建立防空机制,沙尘暴将不再频繁进入中国境内,火灾预警时间也能缩减至30分钟,这对中蒙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其次,则是蒙古国同意与中国一起开展联合海关检查与监督执法工作。蒙古国的地理现状决定了该国对外贸易离不开中俄,并且尤为依赖中蒙边境口岸,但蒙古国海关检查却长期面临着设备老旧、人工效率低、系统联通性不足、违禁品难以查检等问题,这就导致蒙古国常常因为海关能力不足,货物长期严重滞留,这不仅影响了蒙古国自己的对外贸易,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前沿,也严重制约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但如果能够得到我国帮助,通过无人值守、智能识别、区块链追踪、跨境数据共享四大模块,扎实推进“智慧口岸”建设,未来有望将通关时间从原来的2小时压缩至10分钟。 最后,蒙古国还提出希望能够引进中国的5G物流系统、AGV无人运输车系统等先进跨境设备,实现其边境物流体系的更新换代,到那时蒙古国的跨境运输人力成本有望节省六成,中蒙贸易更加顺畅,不仅将更有助于蒙古国对华出口,也将助力蒙古国走向国际市场。
蒙古国为何主动提出解决中蒙边境遗留问题 对于深居内陆,又只有两个接壤邻国的蒙古国来说,与中俄建立良性的关系,是其外交领域的首要工作,但此前,蒙古国却一直推行所谓“第三邻国”战略,试图绕开中俄,与美国等国家建立联系,只不过近几年,先是与美国签署稀土合作协议、准备开通直航,又是与印度加强煤炭合作,还计划绕开中国港口,从俄罗斯远东出海,只是这些计划都失败了。如今蒙古国新总理刚上台,便推翻了此前策略联丰优配,开始积极与我国接触。 此次重点探讨的关于边境治理、物流运输、海关查检,包括已经开工建设的中蒙第二条跨境铁路,实际上都凸显了蒙古国对经济命脉的重新审视和对资源出口的迫切需求。同时蒙古国也非常清楚我国看中的是什么。在认清局势后,蒙古国能够将中蒙边境的问题摆在台面上,并转向“战略协同”,彰显了其诚意。接下来,只要蒙古国足够坚定,两国在其他领域合作也将开启加速键。
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