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往往会在悄无声息中,伺机袭击人群。近日,《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首次发生心梗的患者中,约半数发病前无明确症状,近五分之一没有已知的可改变风险因素五八策略,超六成未接受任何预防性药物治疗。无症状患者和≤60岁患者中,未就医及未接受预防性治疗的比例更高,真可谓防不胜防。
预防心梗
不能等有症状才行动
研究采用美国电子健康档案和医保理赔数据,回顾分析了2017-2022年465万例首次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特点。“无症状”定义为:在心梗发作前6个月内,医疗记录中没有特定的心脏相关症状。这些症状包括、气促、疲劳、心律失常、上肢/背部/下颌疼痛、消化不良、头晕等。也就是说,这些患者在心梗前6个月没有因上述症状就诊或就诊时未被医生记录为心脏相关症状。
研究发现,50.5%的患者在首次心梗发作前没有被记录过心脏症状。这说明仅依靠症状驱动的风险筛查会漏掉大量可能发生心梗的人群。
有82.0%的人有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如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但只有36.6%在心梗发作前使用过预防性药物五八策略,如降脂、降压、降糖、抗血小板等。研究者建议,需推动防治策略从“症状驱动”向“预防优先”转变。不能等出现症状再行动。
那么,如何发现无症状心梗?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徐莹莹曾在其文章中介绍,心电图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隐藏的心梗风险,糖尿病患者、老年人、有过心梗病史的人要特别注意。另外,不可忽视手脚发麻、胃肠道症状、肩痛等不典型症状。
纠正危险因素
是预防心梗的基石
57岁的王先生,从凌晨3点多开始出现胸闷胸痛,持续不缓解。急诊心电图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但他自述生活方式很健康,不抽烟、不喝酒,没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梗真会不明缘由地发生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五八策略,有不可改变的因素和可改变的因素。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遗传、性别因素等。可以改变的因素,是指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基本上可以改变或者控制的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超重或者肥胖等。
上述研究发现,18%的首次心梗患者无任何可改变的风险因素。82%的患者存在至少1项可改变的风险因素,最常见的为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压。≤60岁患者和男性可改变的风险因素检出率更低。22.2%的患者在发病前未就医,其中年轻患者和男性的比例更高。63.4%的首次心梗患者在发病前未使用任何预防性药物。即使在有明确风险因素和症状且曾就医的患者中,仍有超过半数未接受预防性药物治疗。此外,≤60岁的患者和男性的预防性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60岁患者和女性。
此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研究也显示,在中国,近1/5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的患者没有可改变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这些患者比那些有可改变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病情更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游志刚曾在其文章中建议,日常预防很重要,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
一旦发生心梗
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文章开头提到的研究指示,半数患者发病前无症状,依赖症状的传统筛查模式易漏诊;18%的患者无已知风险因素,基于传统风险因素的预测模型存在局限;即使已识别风险因素和症状,多数患者仍未接受预防性治疗。
那么,一旦出现心梗该如何应对?如果出现急性胸痛且持续不缓解,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及时拨打“120”。心梗患者要争取在黄金120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治。
心梗发作时的典型症状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或呼吸困难,甚至发生晕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主任医生赵林曾在其文章提示,心梗发作时,如果身边无其他人陪同,要做以下5件事进行自救:1.拨打120急救电话,告知接线员准确位置,说明自己可能是急性心梗发作。2.保持房间门开放状态,以便急救人员到达后能够顺利进入房间。3.在最靠近门的合适位置平卧休息,保证急救人员到达后能够第一时间发现。4.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有条件者可口服阿司匹林。5.尽量舒缓情绪,耐心等待。身边有人突发心梗,应尽早拨打120急救电话,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应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尽快采取胸外按压等抢救措施。
《中国公众心肺复苏卫生健康指南》建议,救治心跳骤停患者,公众需要掌握使用“三法”:即胸外按压CPR(心肺复苏术)、腹部提压CPR、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的成功有时需要特殊装备的协助,适合于公众使用的心肺复苏装备主要有“三器”,即体外自动除颤器(AED)、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器、口咽通气器。
记者 五八策略
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