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宇昕 青岛报道
在社会救助体系从基础物质保障向精准化、多元化、专业化服务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6月26日,青岛市城阳区的一场推介活动,以“小桔灯”为名,不仅点亮了困难群众的希望之灯,更以其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为党建引领下社会救助现代化的“城阳路径”写下了生动注脚。
这场由青岛市民政局和城阳区委、区政府共同指导下,在市、区两级慈善总会大力支持下,城阳区“小桔灯”社会救助项目推介活动以“党建聚合力 救助暖民心”为主题,以党建引领汇聚多元资源力量、以服务创新回应群众需求期待,聚焦破解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推进城阳区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
城阳区区委领导指出,近年来城阳区积极探索建立党建引领社会救助机制,持续强化“小桔灯”社会救助品牌建设,突出“党建引领、主动发现、多方参与、精准救助”导向,拓展深化“物质+慈善+服务”多元多维救助,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小桔灯”服务类救助品牌源于困难群众心理救助股配所,目前已成功拓展成为覆盖“助医、助学、助就业”等照护类、关爱类、生活类服务的综合救助服务品牌。
2024 年以来,区、镇(街道)两级开展社会救助项目30 余个,累计投入资金 883 余万元,服务低收入人口 6700 余人次,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小桔灯”品牌项目获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十佳案例第一名、全省社会救助优秀品牌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
活动现场,区、街道、社区三级围绕“小桔灯”社会救助项目分别进行推介。在“小桔灯”品牌引领下,城阳区各街道立足区域特点和困难群众实际需求,精准发力,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帮扶项目,绘就了基层救助服务的温暖图景。
城阳街道聚焦低收入群体中的困难学生、困境儿童、困难老年人等七类人员,启动“心语绽放七彩虹”心理救助项目,为他们提供专业心理支持,在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夏庄街道的“圆梦计划”项目,为辖区内的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中的4-15岁儿童,提供美术、播音主持等10门课程,由孩子自选1门课程参加辅导股配所,由夏庄街道慈善会和教育培训机构合力资助困难家庭90%—95%的学习费用。
上马街道打造“马上来·马上办 慈善爱心e站”。通过设立爱心捐赠空间,发动街道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及社区慈善机构及个人,开展爱心捐赠。并组织志愿者将所赠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在“慈善爱心e站”进行陈列展示,引导有需求的困难群众来主动挑选自己需求的物品,满足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要。
城阳街道凤凰山根据摸排情况制定“党建聚资源 救助优服务”项目,通过“七小七大”特色工作法,实施“温情七日”暖心服务,组建“七彩凤凰”志愿服务队,签约红色合伙人,注入红色力量,为困难群体提供优质、可持续的救助与服务,打造全能服务型的温情社区。
惜福镇街道以社区党委为核心,构建“书记牵头—两委包片—党员结对”三级网络,社区将红色救助队伍嵌入114个楼道,形成了114组“楼道救助搭档”,社会救助工作实现从“单兵作战”到“体系联动”的转变。2025年,社区两委会议7次专题研究协调解决困难家庭大病救助、困难独居老人送餐及适老化改造等21个具体事项,救助响应率高达100%。
记者了解到,在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救助的具体实践中,党组织牵头搭建的救助平台成为凝聚社会力量的“红色堡垒”,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的救助服务成为联系群众的“暖心纽带”,社会力量参与的救助项目成为点亮希望的“温暖灯火”。
城阳区这次推介活动,既是社会救助工作阶段性总结,更是凝聚共识汇聚合力的再动员。下一步,城阳区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化“小桔灯”社会救助品牌建设,让救助服务更有温度、更有准度、更有力度,为推升全市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样板。
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