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我党领导的三次武装起义成功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然而,由于当时敌强我弱,红军不得不撤退至贫困山区,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个时期宝货配资,红军虽然弱小,但却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既要在同敌人的不断战斗中逐渐壮大,又要解决基本的经济问题,确保生存条件。
幸运的是,毛主席等领导人通过艰难的实践和探索,为红军找到了在敌人封锁下发展经济的有效方法,这为我党后来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活动经费主要依赖共产国际的援助和少数富裕党员的捐赠,虽然党在这些年里多次努力,但依然未能彻底解决经济自给问题,甚至在黄埔时期未能掌握军权,成为了党的一大困境。
展开剩余86%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我党通过受影响的国军军官掌握部队,以及工农赤卫队的支持,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原本计划通过占领大城市借鉴苏联经验来解决政权建立的问题。然而,毛主席在领导秋收起义时,面对进攻长沙失败的局面,果断决定带领队伍转移到湘赣边界的农村开辟根据地。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残余部队也在朱德的指挥下,于1928年4月集中上了井冈山。
井冈山会师后,各部队整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设立了三个师,共计约一万人。然而,这时之前的所有资金几乎已经用尽,军队每个月仅粮食支出就需要至少40万斤。敌人不仅在军事上对红军进行攻击,还通过严密的经济封锁,进一步加剧了红军的困境。
到了1928年11月,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明确指出了当时红军面临的生死存亡问题。他描述到:“红区与白区几乎完全断绝了贸易,食盐、布匹、药材等日常生活物资几乎绝迹,价格昂贵,农民无法获得收入,生活极度困苦。”在这样的困境下,红军一度连最基本的“红米饭和南瓜汤”都难以保障,只能靠没盐的辣椒和干芋头充饥,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红四军成立了军需处,并将解决经济困境的首要方法定位为从阶级敌人手中强制收缴物资。然而,红军并不像历史上的“吃大户”式农民军那样以掠夺为主,而是注重将革命思想的传播与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红军根据不同革命对象的实际情况宝货配资,实施了没收、摊派、罚款和挖窖等措施来筹集资源。
例如,红军进入白区作战时,会完全没收敌军的金银物资,粮食和食盐确保足够给红军使用后,剩余部分则无偿发放给贫困民众。同时,红军也会在短暂控制的县城对资本1000元以上的商户征收军费,而这些商户在“城头变换大王旗”的背景下,通常愿意支付相对公正的税款。此外,红军还会对那些平时欺压穷人的地主、土豪进行罚款,通过这种方式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同时避免其投敌。
此外,许多富人习惯将金银藏于家中地窖,红军便会在这些人家空置后,挖出这些财富用于军费开支。毛主席领导的红军能够既满足军队需要,又不伤害广大人民利益,这一切得益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一切缴获要归公”的原则。
到了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为了应对粮食短缺问题,红军几乎沿用了井冈山时期的四个办法。但客观来说,“一切物资取之于敌”仅仅是特殊时期的应急之策,随着队伍的发展壮大,必须依赖更为可持续的经济建设。
1927年,毛主席力排众议,决定带领秋收起义军到农村发展,这一决策基于他几年来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深入调查分析。毛主席早就意识到,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只有将占据全国90%以上的农民团结起来,才能实现革命的最终胜利。因此,红军在经过艰苦战斗并最终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后,毛主席就开始着手探索如何通过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根本生存问题。
1928年底,红军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并在1929年4月对其进行了修改,出台了《兴国土地法》,这一系列措施为贫苦农民分田地,试图通过土地改革来改善农民的生计。但红军的土地改革并非单纯地将地主、富农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而是伴随着一系列措施,旨在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到1930年,红军的不断胜利让中央苏区的规模逐渐扩大,人口接近300万。可随着大量男性劳动力加入红军或支援前线,农村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缺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区政府组织了劳动互助合作社,确保农民在农闲时能互相帮助耕作。同时,毛主席提出了解放妇女的口号,鼓励妇女也参与到生产劳动中,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此外,苏区政府还采取了分配没收地主和富农的耕牛、鼓励多种农作物种植、组织修建水利设施等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然而,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的税负较重,为了减轻农民负担,红军采取了较为公平的税制,进一步赢得了民心。
尽管面临外部围剿和内部困难,1933年,中央苏区的粮食产量已超越1931年的10%,足以支撑红军继续战斗。此外,红军还开始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有序发展,尤其是竹木、樟脑等特产的外销。为了确保经济活力,红军设立了市场并实施税收政策,吸引外地商人到根据地进行商贸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通过这些措施,中央苏区逐步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1931年,红军已经建立了基本的财政管理体系,并通过红军票、红军银元等货币形式,解决了战时经济中的金融流通问题。这一切都为中央苏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保障,直到长征时,红军依然能依赖自己在经济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成功渡过难关。
发布于:天津市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